高職院校關懷品質培養策略探析
—以江蘇地區高職院校為例
■文/ 思政 張倩倩
美國教育學會主席內爾·諾丁斯教授提出🧍♂️:重視生命差異、關註師生關系對於學生關懷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關懷倫理學以及關懷取向的教育思想。她認為,只有重視個體性、具體性和學生真實感受的關懷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養學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為有責任感、有關懷意識和關懷能力的關懷者🩷,才能使其獲得人生的幸福[1]🧑🏻🤝🧑🏻。高職大學生的關懷品質應包括對自己👩🔧、他人🟡、社會的關懷。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關懷品質的調查和研究顯示高職大學生在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關懷上還存在一定差異性。
一、存在問題
為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關懷品質培養的基本情況,筆者科學編製了調查問卷👨🎓🏩,對江蘇地區高職院校學生的關懷品質相關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和評估,調查采用配額加隨機抽樣方式🛥。通過調查數據整理分析,梳理出職院校大學生關懷品質培養的存在問題👧🏽🧔🏿:
1.大部分的高職大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比較獨立🦉🧛♂️,在學校中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尤其表現在學習上,有59.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學習成績要求不高👩🏻🍳,只要及格就可以。
2.有的大學生會對學校存在一些意見♔,當回答“學校很多事情我都不喜歡”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學生持有支持的態度。但在學校中很少有學生不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例如學校提倡美化校園活動,如果在校園中看到垃圾🤒,就會熟視無睹⤴️,認為這是不管自己的事情。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大部分學生也是持有反對或無所謂的態度。
3.當回答國家政治生活問題時📂,31%的學生能夠做到經常關心國家政治,尤其是當國家發生災難時,98% 的學生能夠關心災區的生活。但在政治理論的學習問題上,50%的學生對“認真學習黨的理論政策是重要的”持中立或反對的態度🟡。
4.大部分高職大學生認為人是比較自私的。在與熟人關系方面🧑🏿🏫🤹🏿,大部分的高職大學生都能做到關心和愛護同學,而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得到同學和教師的幫助🦴。在與陌生人關系方面👨🏿,高職大學生處理問題會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遇到乞討人員,是否會主動施舍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持中立態度;當涉及到“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是否會主動讓座”這個問題時,99%的學生持支持的態度🤦🏻♀️。
通過上述問題的梳理⚈,筆者發現🎁,在對自己的關懷上,受調查者能夠做到關心自己的生活,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學習;在對國家的關懷上🫎,有強烈的集體感和榮譽感,但對國家政治生活關心不夠;在對校園的關懷上,態度不積極,形式化現象嚴重,難以踐行到實踐中;在對他人關心上,能夠做到關心“熟人”,而忽略了陌生人。高職大學生出現這些問題,導致關懷品質缺失,這與高職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二🤹🏿、培養高職院校學生關懷品質的基本路徑
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節奏加快,受各種因素特別是受市場需求導向影響,作為培養新時期職業技術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更多地將工作重點放在培育在校高職生的職業技能上,而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往往是淺嘗輒止💆🏼♂️,導致高職院校學生關懷品質缺失、科學引導失位🏗,“關懷教育被懸置”👨🔬,學生不會接受關心和不會給予關心💓。毋須諱言,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關懷意識的現狀著實令人擔憂⬇️👨🏻🦼。如何能讓學生入腦入心並內化為一種習慣🙇🏼♀️、品質加以積澱,這是當前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同樣也更加凸顯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關懷品質培養的重要性💇🏼♂️。
加強思政課程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效。高職學校有自身的辦學特色👧🏿,學生也不同於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他們在思想上更活躍,重視自身職業技能的提高👨🏽🎓,高職院校也把辦學重點放在了技能的培訓和實踐訓練中👩🏽🚒🛶,對在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這類學校的“盲區”。為此,要認識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導向,從學校實際🚣🏼、學生實際出發🥊,多開設與關懷品質提升密切相關的社會活動;要加大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在保證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開發校本課程,為培養學生的關懷品質提供文本支撐,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學習👨🎤、自我完善,逐步成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深入開展校園活動🏵,積極豐富教學範式。強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在開展校本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積極對接校外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教學活動,將課外實踐教學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每學期安排一定課時🦮,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學習,讓他們“身臨其境”,實現“寓教於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為培養學生關懷品質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臺🤚🏽🥊、校園BBS🙇🏻、宣傳欄等媒介🚶🏻👨🏿🏭,將培育學生人文關懷品質貫穿學生管理的全過程🧔♂️,特別是要發揮宣傳陣地作用,大力培養學生用平和友善的方式去理解人、關懷人,如組織學生參加辯論賽、知識競賽、觀看新聞節目等活動,每年“7.1”建黨日、“10.1”國慶節可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突出同輩群體引導,努力拓寬教育維度。教育社會學認為🏊🏼♀️,學生同輩群體形成以後,對其成員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較強的製約性,能較多地滿足成員的歸屬感[2]。調查表明,同輩群體在學生中的影響是巨大的↕️,使得灌輸式教育越來越難以發揮效用。為此,提高學生關懷品質應充分發揮同輩群體的作用❎。作為教師,既要科學對待同輩群體存在的必然性,又要充分了解班級中各同輩群體的特征🧔🏽♀️,在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學生群體間的交流,提倡通過同伴合作或小組合作🧉、討論等方法來解決問題;要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讓學生參與對同伴的評價;支持學生之間展開互問互答、相互辯解等競爭活動,增強學生競相表達各自觀點的活躍度。在生活中,要鼓勵同輩群體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如此😹,高職學生能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對事物的觀察力就會變得更敏感🐇👊、想象力更豐富,從而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發揮教師垂範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作為人類思想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垂範道德、溫潤心靈的光榮使命。教師應將培養學生關懷品質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創新教學理念🤷♂️,提升關懷教育質效🕶。教師要以身作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要善於傾聽學生意見,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在課堂上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對話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師生互動中盡量拓展學生的話語時空,使得師生間能夠相互認識🧑🏿🏭🚇、相互了解,從而增加師生間的親密感⛱。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職業人才。高素質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較高的技能,還應具備較高的素質。因此🔂,要加緊對高職學生關懷品質的培養。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運用關懷倫理學理論♗,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課程改革理論為理論基礎,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對高職院校的教育進行改革🪐🧏🏻♂️,進而才能更好地實現關懷教育目標,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晶晶;內爾·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述評與啟示[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4
[2] 吳勇軍,課程社會學 [M];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 蘭天;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12